新闻资讯

社论丨应从战略角度看待能源供给的稳定性

发布时间:

2021-09-22


今年以来,全球性的能源紧张愈发明显,尤其是天然气与煤炭价格出现持续疯长的现象,供应短缺以及全球减碳安排可能会让局势更加复杂,全球主要经济体滞胀风险也在增加。

以中国为例,今年1到7月份,国内煤炭产量同比增长4.9%,进口量同比下滑15%,需求端增速在10%左右,供需之间存在6% 的缺口。造成这种缺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在供给端,“十三五”期间全国累计退出煤矿5500多处,淘汰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/年以上,但新增先进产能未及时跟上。通常会通过增加进口弥补供给,但今年以来因种种原因进口减少,市场缺口有所扩大。

在需求方面,由于其他国家受疫情影响严重,大量订单流入中国,造成了工业用电增加,进而增加了电煤需求。气候因素的影响也更加明显,上半年因降水不足,水电供应减少,同时,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刺激了居民降暑用电等。可以看出,供需紧张造成了煤炭价格持续上涨,而这种结构在短期内难以解决,又会刺激供需进一步扭曲,尤其是囤积和炒作。

国际市场上,天然气价格疯涨带来的影响更大。根据统计,过去一年亚洲地区天然气价格暴涨5倍,欧洲14个月内上涨了10倍。价格上涨同样有供需两方的因素,首先,因为2020年以来的疫情大流行以及超低的气价,导致全球一大批大型天然气及LNG项目推迟投产,在过去几年,全球LNG供应量每年都会增加3000万~4000万吨,而2020-2021年只增加了1000万吨左右,出现供给缺口。

与此同时,天气因素导致全球主要天然气及LNG消费需求的飙升。欧美在上个冬天遭遇寒潮以及今年出现倒春寒,对电力需求大增,导致天然气供应紧张。今年为应对可能再次出现的寒季大力提升储气量,引起天然气价格上涨。虽然天然气价格创下历史纪录,但在欧洲由于碳配额限制以及碳价昂贵,导致用煤发电的综合成本并不比天然气低,从而强化了对天然气的需求。欧洲抢购天然气并引起价格疯涨,导致其他国家也参与抢购,并刺激了全球煤炭需求以及价格上涨。

可以看出,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现已经成为能源需求的重大变量,尤其是北半球的酷热严寒要求增加能源储备以维持电力供应的弹性,避免像去年美国德州那样出现断电惨剧。一旦气候巨变引起能源产能的挤兑,往往会造成价格难以控制的波动。在供应方面,存在疫情冲击造成的短期产能投资不足,从长期角度看,在应对气候变化而作出的全球减碳安排下,能源结构调整将引发能源供给长期紧张:绿色能源增量缓慢,煤炭退出则会引发能源价格持续上涨。

中国是这种供需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。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,中国东部、南部地区都曾在寒冬或酷暑出现断电现象, 影响居民生活。电力供应受到限制原因复杂,但未有很好的解决方案。在供给方面,中国很难在短时间内摆脱对煤电依赖,但又必须做好减碳工作,缺乏储能体系的新能源目前只能做部分补充,因此,中国的发展或将长期受制于碳排放与能源结构调整的冲突。

与欧美国家以服务业为主不同,中国工业规模大,能源价格上涨以及电力短缺会对工业形成冲击,价格上涨可以倒逼企业投资节能技术与新能源科技,但是,能源价格持续不稳定并引发一系列原材料价格波动,如果再加上天气因素不定期冲击,这种长期的不确定性扰动会对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极为不利。因此,在落实碳中和、碳达峰过程中,应该从战略角度看待能源供给的稳定性,尤其是能源调整与结构性冲击将是全球性挑战,中国将受到多重环境的持续影响。

与1970年代的能源危机产生的效应类似,在全球货币宽松走向极限以及贫富差距拉大的背景下,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导致传统能源价格与碳税成本居高不下,会推动全球经济发生滞胀,考虑到气候变化对农业的损害、发达国家房价上涨等因素,滞胀的可能性很大,这将对中国制造业带来挑战。

 

转载自21经济网